視說心語--NO. 153 永續共融的聽觸視界 113年10月(廷宇老師)
承蒙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的邀請,讓我在10月7日(一)以「永續共融的聽觸視界」為題,向特殊教育學系的學生們分享彰化縣視障巡迴輔導的現況和教學輔導實務經驗。當日準備118張簡報和同學具體分享縣內視障巡迴的各個面向,主要以下列四個分項和同學分享,概述如下:
一、視巡教師職場現況:以完全遮蔽個資的工作上相關文件截圖、巡迴課表的Google map 路線截圖...等圖像化的內容,和同學們解說每個學年度各項必要的業務,讓同學們知道視障巡迴輔導教師工作上和盲校教師不同的真實情況。
二、輔導策略經驗分享:以心理學家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Elisabeth Kübler-Ross)提出的悲傷的五階段(Five Stages of Grief)模型,和大多尚未成家的同學們解說特殊需求學生家庭的可能情形和溝通方式建議。也分享當年撰寫的「欣賞孩子的好,陪他走一段!」一文,讓同學能更深入了解該如何以專業為基礎、以同理為態度來經營每一段和學生、家長的緣份。
三、視障教學實務分享:透過完全遮蔽個資的教學現場照片,和同學們分享我的自製教具和市面上能夠購得的教具、擴視輔具和摸讀輔具、教育會考的視障生評量調整規範、視障的特殊需求課程和根據著作權法第53條授權的「數位轉換」工作,讓同學們經由照片所見和口頭解說,更能具體了解視障巡迴輔導的真實現況。
四、視障巡迴挑戰展望:除了分析在少子化的大環境下,各縣市所面臨的共通困境外,也分享了幾位普特合作跨領域編製教材的前輩和資源,還有我自己運用生成式AI在視障巡迴輔導課程中的輔助實務。
再次感謝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的邀請,讓我有這個機會能夠和同學們分享本縣視障巡迴的優點,也透過分享的機會讓我自己也有所成長!以下分享經同意後的兩位大學生的講座後回饋,也感謝同學們認真的聽講和真誠的回應。
----講座後回饋一----
●這一次的講座內容詳細地說明了視障巡迴老師的工作內容、日常與行政相關的資料,過程中彷彿自己也過了一次視障巡迴老師的生活。從一開始的職場現況,了解到老師除了需要開許多大大小小的會議、研習,同時也要準備公開授課、跨階段評估等工作,加上老師本身是巡迴老師,因此還要四處奔走彰化的國小。種種的行政資料、會議照片、文字敘述等,讓人可以深刻感受到一位視障巡迴老師的工作量與繁忙程度。
除了上述的日常工作,老師也分享了輔導策略方面的經驗,比如經費申請、教科書確認、IEP的流程等,由此可知視障學生的校園生活需要有哪些資源的支持,才能夠有效又安全地學習知識。在學生學習之餘,老師同時也要和各校的導師、科任教師與學生家長溝通與合作,依照學生的能力給予輔具、教材、座位等適性的調整,並搭配輔助科技與學習策略的應用,以減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遭遇的困難,盡可能地幫助他們享有和一般生一樣的學習權利。
而這一次的分享中,最讓我感到興趣的就是AI科技如何融入視障教育中。在科技的協助下,課堂的學習不再是單調的課本、文章,而是讓學生透過提示詞生成出精美的圖片,如此除了能增進課堂的參與、訓練他們語文描述的能力,旁人也能從圖片中了解學生的感受與想法,使彼此的距離又更進一步。
誠如老師所說,教育就是伴引孩子、探索自我、印證想望的旅程,一位教師除了要運用自身的專業於課堂中,也要藉由溝通與合作幫助學生找尋資源,更要陪伴學生與家長,最終實現教師的自我目標。期許自己未來能夠成為學生在學習這條路上的墊腳石,除了避免學生在路途中跌倒,也能提前預知未來可能出現的問題並加以解決。雖然石子僅有小小一顆,但是整合了家庭、學校的資源後,即便路上有多大的坑洞,我想應該都能填補完全,達到穩固的作用,成為學生強力的後盾。"
----講座後回饋二----
●過去聽過不同巡輔老師分享自己的工作與專業內容,今天在聽完林廷宇老師的分享,能看見老師對於學生非常用心也很專業,也讓我發現,到了現在科技發達的年代,不論是特教老師、普通班老師都需要有能力能去幫學生聯繫整合資源,像老師在講座中就時常分享自己在使用AI的經驗,也將此結合在教學中,除了增加老師在教學上能更方便的進行備課,同時也能以此增加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生打出完整句子給AI以生成圖片),另外,老師也分享許多網路資源,其中分享不同縣市的老師們分享自己所設計、製作的教材提供給有需要的老師使用。
老師在分享視巡老師的工作內容時,也提到,不僅直接面對學生進行教學並聯繫資源給予協助,給予家長各種支持也是老師的工作內容之一,在今天短暫的分享中,除了更了解視障巡迴輔導老師的工作內容與辛苦之處,更重要的是學習到即將成為老師的我們,對於工作的心態該如何面對與調適。
----講座後回饋結束----
撰文者:彰化縣視障巡迴輔導教師 林廷宇 113年10月